猪肉的嫩度是评价其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,而
肉质测定剪切力仪是测定肉质嫩度的常用工具。为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,需规范测定流程,并结合感官评价和生化分析,全面评估猪肉品质。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分子标记与剪切力的关联,以优化育种和饲养策略。
1.猪的品种与遗传因素
不同猪种的肌肉纤维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,直接影响剪切力值。例如:
-杜洛克猪肌肉纤维较粗,剪切力通常较高,肉质较硬。
-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肌肉纤维较细,剪切力较低,肉质更嫩。
-地方品种(如梅山猪)因肌内脂肪含量较高,剪切力较低,嫩度更佳。
遗传选育也会影响肉质,如选择生长速度过快的品种可能导致肌肉嫩度下降。
2.饲养管理
饲料成分和饲养方式对肉质有显著影响:
-能量与蛋白质水平:高蛋白饲料促进肌肉生长,但过量可能导致肉质变硬。
-维生素与矿物质:如维生素E和硒可减少氧化应激,改善肉质嫩度。
-饲养密度与运动:适度运动的猪肌肉纤维更细腻,剪切力较低。
3.屠宰工艺
屠宰过程中的应激和操作影响肌肉的生化状态:
-应激反应:屠宰前运输、驱赶等应激会导致糖原快速分解,pH值急剧下降(PSE肉,即苍白、松软、渗出肉),剪切力升高。
-电击致昏方式:适当的电击强度可减少挣扎,避免肌肉收缩过度。
-放血充分性:放血不好可能导致血斑,影响肉质均匀性。
4.成熟时间(排酸)
宰后肌肉经历僵直、解僵和成熟过程:
-僵直期(0-24小时):肌肉收缩,剪切力最高。
-成熟期(24-72小时):蛋白酶(如钙蛋白酶)降解肌原纤维,嫩度提升。
-测定时机:通常在宰后24-48小时测定,以确保数据稳定性。
5.测定部位与取样方法
不同肌肉部位的剪切力差异显著:
-里脊(背最长肌)纤维较细,剪切力通常较低。
-腿肉(半腱肌、股二头肌)纤维较粗,剪切力较高。
-取样方向:应沿肌纤维方向切割,避免斜切导致数据偏差。
6.仪器操作与测定条件
-刀片速度与厚度:标准剪切速度通常为200-250mm/min,刀片厚度影响阻力。
-肉样温度:测定前肉样应恢复至室温(约20°C),避免低温导致硬度增加。
-重复测定:每个样品至少测定3次,取平均值以提高准确性。